旅人在抵達馬祖後,一定會驚艷馬祖的建築與廟宇,這裡的建築與廟宇極具特色
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馬祖的建築吧!

馬祖列嶼各島四面環海,捕魚為早期居民賴以維生的行業,而漁民所期盼的,莫過於豐收的漁獲,以及大海的平靜。為有所寄託,興建廟宇以祈求神祇的保佑。所以雖為彈丸小島,可見廟宇林立,每個村落都至少有一間以上的廟宇。

嗣奉的神祇對象大致分成三種:
一為英雄人物,如三國的關公(關雲長)、抗元名將陳文龍、地方英雄西莒陳將軍等。
二為開國英雄,如白馬尊王(王審之),是五代時期開閩有功的英雄。
三為保護神,如天上聖母媽祖(林默娘)、助產神臨水夫人(陳靖姑)等,由於島上居民民風淳樸,一般多於重大慶典時期(如農曆年、元宵節等)才會舉辦盛大慶典,有別於台灣本島廟宇時常舉辦各式大小慶典。

廟宇建築
馬祖的廟宇建築,其樣式和工法,為融合福州和閩南地區建築。屋頂的型式大致分成三種:
一為閩南式,頂飾華麗,飛簷燕尾,雙龍拜塔,並飾以驅邪吉祥物。

二為閩東傳統式,紅瓦屋頂,兩側為封火山牆,最具特色

三為北方宮殿式,琉璃屋瓦,簡單少裝飾。


在殿堂的設計,大多為單座式(無左右廂、無前後殿),造型簡單不繁瑣,搭配八角窗或無窗設計,為因應海風強烈吹襲,甚至無窗孔設計。簡單富古意的拱型大門,迴廊及龍柱的設計,整座正殿架在基台之上。廟宇建築在馬祖呈現多樣且具特色的風格,代表其強大的融合性及包容力。

天后宮
這裡的天后宮,嗣奉媽祖,是馬祖人的信仰中心。

相傳林默娘事孝投海後,漂流至此,因而建廟,馬祖的原地名為「南竿塘」,因媽祖廟建廟之後,百姓出海捕漁,祈求媽祖保佑漁獲豐收、風平浪靜都能如願平安順遂,因此而改稱南竿塘為「馬祖」。

但這座天后宮卻不像台灣的媽祖廟一般,金碧輝煌、香火鼎盛,只有簡單的單座式三開間,加上石雕壁刻與迴廊龍柱,因為廟庭面海,強風終日吹襲,故無開窗的設計,而其內保留有媽祖的石棺遺跡。這本尊媽祖廟,鼎盛香火的氣息,不若台灣的媽祖廟般的繁華氤氳,卻保有馬祖人儉樸踏實的精神。

民居建築
馬祖的先民,多從福建省的連江、長樂等縣遷居而來,因此在民居建築風格上,多沿閩東地區建築風格,而聚落的形成,則因應海島地形環境而成,在地方政府及有心人士的努力下,島上許多傳統民居紛紛受到重視,進而維護修復傳統民居,冀能留給後代子孫先人的遺跡,以及為島上的觀光增添一番特色,在南竿島上目前具代表性的村落,為復興村(原名牛角)津沙聚落,在北竿島上則為芹壁村,在東莒是福正聚落與大埔聚落,這些村落,是前來馬祖觀光不可錯過的景點。

↓↓牛角聚落

↓↓津沙聚落

↓↓芹壁聚落

↓↓福正聚落


在村落形成上,以「一村一澳口」為特色,其意為村落沿港口而形成,因早其居民多以漁業維生,故民居多圍繞港口而形成,而房屋的座向,以面海為主,異於傳統中國以方位為主。

而民居的建築多為獨棟一層半式,俗稱的「一顆印」式建築,就是形容此種建築物的長寬近於正方形,如同一顆印章。

外牆以當地或福州地區所產之花崗石所堆疊而成,由堆疊的方式而分,較富裕的家庭,以較整齊、大小較統一的花崗石堆疊,而一般居民則以大小不一,不規則的方式堆疊。

開窗的方式,多為小窗木門,一為避強風吹襲,二為避盜賊入侵。

屋頂的形式,分為「二落水」及「四落水」。
二落水多為倉庫、眷舍。

四落水則為一般起居空間,屋頂覆以紅瓦,並以石塊壓鎮。

屋內建築以木作為材,架設結構及樓板,材料以福州杉為主。

另一種具特色的建築,以石砌的基石和外牆,二樓配以木製欄杆、俗稱「美人靠」的陽台,也展現出另一種建築風格。

而各建築之間,也以花崗石塊舖設石階相連,形成具特色的步道。

看完了馬祖的廟宇與建築後,有沒有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呢?

arrow
arrow

    王小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